2013年6月19日 星期三

劉以鬯《黑色裏的白色 白色裏的黑色》


劉以鬯:《黑色裏的白色 白色裏的黑色》(香港:獲益,19945月初版,20126月修訂再版)。總216頁。HK$78

劉以鬯有很多經典作品,如《對倒》、《打錯了》、《酒徒》等,但我最愛的,還是本集──《黑色裏的白色 白色裏的黑色》。本書以黑白為題,黑與白是兩種對立性非常明顯的顏色,可以產生強烈的對比,如是與非、善與惡、正與邪。《周易》講陰陽,黑白相對,相生相剋,陰中有陽,陽中有陰,其精神正與本書名暗合。ACS副學士一年級下學期時,雖未上鄧夫子《周易》課,但中學曾讀孔孟、老莊諸篇,對其哲學辯證思想,頗有興趣。或許因此,當年現代文學課畢,看到本書書名,馬上決定以此作為學期論文的研究對象。

全書收錄有如下十篇短篇或中篇小說:

〈盤古與黑〉、〈黑痣〉、〈白鴿〉、〈黑色裏的白色 白色裏的黑色〉、〈喝了幾杯白酒〉、〈白得像雪 黑得像墨〉、〈黑是罪惡的保護色〉、〈黑妹〉、〈穿黑襯衣的白種人〉、〈白飯黑飯〉

其中,篇幅最短者〈白鴿〉,僅2頁;最長者〈白飯黑飯〉,足51頁。除了〈黑妹〉一文外,其餘九篇均為首次結集。寫作時間相距三十多年,從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香港社會,都成了不同小說的背景。除了香港,小說背景還有澳門、吉隆坡、檳城、太平、曼谷等地,對於認知不同年代與地方的社會民生發展,亦有一定價值。

劉先生〈自序〉說:「我寫這幾篇小說的動機,並非因為色彩是現代主義的基本特徵,而是基於我們中國人的一句老話:黑白分明。」很明顯,作者刻意以黑白為主題,就是希望讀者在閱讀作品時,多思考世間種種相對概念,明辨是非。

為了加強本書這個特性,作者還特地修改集內部分小說的題目,與初發表時不同,如〈白飯黑飯〉原名〈北角日夜〉,〈白得像雪 黑得像墨〉原名〈有緣〉。

在各篇小說中,最有特色、迴響最大的,莫過於〈黑色裏的白色 白色裏的黑色〉,故本集亦以此作品為名。〈黑色裏的白色 白色裏的黑色〉採用第三人稱的全知敍事角度,由主角麥祥到上環郵局寄發閉局封寫起,以他在外一天的見聞為線,反映香港社會眾生相。故事情節很簡單,特別的是其菲林般的表現形式:小說共由25個「片段」(方塊)組成,其中13塊是黑塊白字,另12塊和普通小說一樣,白底黑字,末尾由白黑兩塊相隔。情節涉及香港社會或人性陰暗面的,特別以黑塊白字形式處理,使讀者恍然:陰暗與光明、虛假醜惡與真善美,原來並存於同一城、同一天、同一人身上。

劉氏最可貴的,在其不斷創新的精神,為香港文壇注入了許多新元素。本書除了〈黑色裏的白色 白色裏的黑色〉外,〈盤古與黑〉一文亦相當有特色。東瑞在集中〈獨創色彩強烈的黑白小說〉中說:

「(全書)最『離經叛道』的是作為書名的《黑色裏的白色 白色裏的黑色》和《盤古與黑》,前者利用了黑白相間的方式,書寫善惡正邪,猶如黑白菲林給我們奇異的感覺;後者,文字很有感覺主義的色彩,一切配合和模擬着盤古衝破黑暗的艱難過程,還借助了文字的圖像化,於是故事新編、感覺、圖像構成了一篇獨創感強烈的現代小說。以上種種,都值得文壇去研究,對於今日的文學創作者,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借鑒作用。」

東瑞後來在《城市文藝》(總59期,20126月,頁56-58)發表〈讀《黑色裏的白色 白色裏的黑色》〉一文,從結構、人物、細節諸方面評論〈黑色裏的白色 白色裏的黑色〉一文,又說:

「此前,作者已發表許多著名『實驗性小說』,創作熱情,創新勇氣,卻依然旺盛。劉以鬯把寫實和現代相結合,走出了獨特的『現代現實主義』路子,其中既有在形式上突破傳統(以衝出困境)的構想,又有現實生活的經驗和基礎。他在港生活逾半世紀,講究文學形式和技巧,不斷對小說進行大膽實驗,作品內容卻始終貼近民生,表明了他對社會黑暗面的憎厭,以及對真善美的讚美。」

諸君細閱劉氏《黑色裏的白色 白色裏的黑色》全書,當知東瑞所言,絕非溢美之辭也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